headphones
什么是地址中毒攻击如何避免?
Boss Wallet
Boss Wallet
03-25 12:01
Follow
Focus
地址中毒攻击涉及跟踪、滥用或破坏加密货币地址。
Helpful
Not Helpful
Play

作者:Callum Reid,CoinTelegraph;编译:五铢,金色财经

地址中毒攻击是攻击者使用的恶意手段,攻击者可以通过插入虚假数据或更改路由表来重新路由流量、中断服务或未经授权访问敏感数据。这些攻击利用网络协议中的缺陷,严重威胁数据的完整性和网络安全。

本文将解释什么是地址中毒攻击、其类型和后果,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此类攻击。

加密货币中的地址中毒攻击是什么?

在加密货币世界中,攻击者通过篡改加密货币地址来影响或欺骗消费者的敌对行为被称为地址中毒攻击。

在区块链网络上,这些由不同的字母数字字符串组成的地址是交易的来源或目的地。这些攻击使用各种方法来破坏加密钱包和交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加密空间中的地址中毒攻击主要用于非法获取数字资产或损害区块链网络的平稳运行。这些攻击可能包括:

盗窃

攻击者可能会使用网络钓鱼、交易拦截或地址操纵等策略诱骗用户将资金转移到恶意地址。

破坏

地址中毒可通过在交易和智能合约中引入拥塞、延迟或中断来破坏区块链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网络的效率。

欺骗

攻击者经常试图通过冒充知名人物来误导加密货币用户。这会破坏社区对网络的信任,并可能导致错误交易或用户混淆。

为了保护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技术的总体完整性,地址中毒攻击凸显了严格的安全程序和加密货币生态系统内持续关注的重要性。

地址中毒攻击的类型

加密中的地址中毒攻击包括网络钓鱼、交易拦截、地址重用利用、女巫攻击、假二维码、地址欺骗和智能合约漏洞,每种攻击都对用户资产和网络完整性构成独特的风险。

网络钓鱼攻击

在加密货币领域,网络钓鱼攻击是一种普遍的地址中毒类型,犯罪分子会建立虚假网站、电子邮件或通信,这些网站、电子邮件或通信与加密货币交易所或钱包提供商等知名公司非常相似。

这些欺诈平台试图诱骗毫无戒心的用户泄露他们的登录信息、私钥或助记词(恢复/种子短语)。例如,一旦获得这些信息,攻击者就可以进行非法交易,并未经授权访问受害者的比特币资产。

例如,黑客可能会建立一个与真实交易所网站一模一样的虚假交易所网站,并要求消费者登录。一旦他们这样做,攻击者就可以获取实际交易所的客户资金,这将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

交易拦截

地址中毒的另一种方法是交易拦截,攻击者会拦截有效的加密货币交易并更改目标地址。通过将收件人地址更改为攻击者控制的地址,可以转移发往真正接收者的资金。这种攻击通常涉及恶意软件破坏用户的设备或网络或两者。

地址重用利用

攻击者会监视区块链中是否存在地址重复的情况,然后再利用这种情况为自己谋利。重用地址可能会危及安全,因为它可能会泄露地址的交易历史和漏洞。恶意行为者会利用这些弱点访问用户钱包并窃取资金。

例如,如果用户始终从同一个以太坊地址获取资金,攻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种模式,并利用用户钱包软件中的漏洞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用户的资金。

Sybil 攻击

为了对加密货币网络的运行施加不成比例的控制,Sybil 攻击需要创建多个虚假身份或节点。通过这种控制,攻击者能够修改数据、欺骗用户,甚至可能危及网络的安全。

攻击者可能会在权益证明 (PoS) 区块链网络中使用大量欺诈节点来显著影响共识机制,使他们能够修改交易并可能对加密货币进行双重支付。

伪造二维码或付款地址

当分发伪造的付款地址或二维码时,也可能发生地址中毒。攻击者通常会将这些虚假代码以实物形式发送给不警惕的用户,以诱骗他们将加密货币发送到他们未计划的位置。

例如,黑客可能会传播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对编码地址进行了微小更改的加密货币钱包二维码。扫描这些代码的用户会无意中将钱汇到攻击者的地址,而不是预期接收者的地址,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地址欺骗

使用地址欺骗的攻击者会创建与真实地址非常相似的加密货币地址。其目的是诱骗用户将钱转移到攻击者的地址,而不是属于预期接收者的地址。这种地址中毒方法利用了假地址和真实地址之间的视觉相似性。

例如,攻击者可能会创建一个与知名慈善机构的捐赠地址非常相似的比特币地址。不知情的捐赠者可能会在向该组织发送捐款时无意中将钱转移到攻击者的地址,从而将资金从预期用途转移。

智能合约漏洞

攻击者利用区块链系统上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 或智能合约中的缺陷或漏洞进行地址投毒。攻击者可以通过篡改交易的执行方式来重新路由资金或导致合约意外运行。用户可能会因此遭受资金损失,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服务可能会中断。

地址中毒攻击的后果

地址中毒攻击会对个人用户和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由于攻击者可能会窃取加密货币资产或更改交易以将资金重新路由到自己的钱包,因此这些攻击经常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金钱损失之外,这些攻击还可能导致加密货币用户的信心下降。如果用户陷入欺诈计划或贵重物品被盗,他们对区块链网络和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信任可能会受到损害。

此外,一些地址中毒攻击,如 Sybil 攻击或智能合约漏洞滥用,可能会阻止区块链网络正常运行,导致延迟、拥塞或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可预见的后果。这些影响凸显了加密生态系统需要强大的安全控制和用户意识,以降低地址中毒攻击的风险。

如何避免地址中毒攻击

为了保护用户的数字资产并确保区块链网络安全,避免加密货币世界中的地址中毒攻击至关重要。以下方法可能有助于防止成为此类攻击的目标:

使用新地址

通过为每笔交易创建一个新的加密钱包地址,可以降低攻击者将地址与某人的身份或过去交易联系起来的可能性。例如,可以使用分层确定性 (HD) 钱包来减少地址中毒攻击,这种钱包为每笔交易创建新地址并降低地址的可预测性。

使用 HD 钱包可以提高用户对地址中毒攻击的保护,因为钱包的自动地址轮换使黑客更难转移资金。

使用硬件钱包

与软件钱包相比,硬件钱包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它们通过将私钥保持离线状态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

在公开地址时要小心谨慎

人们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公开其加密地址时应小心谨慎,并应选择使用假名。

选择信誉良好的钱包

重要的是使用以其安全功能和定期软件更新而闻名的知名钱包提供商来保护自己免受地址中毒和其他攻击。

定期更新

为了防止地址中毒攻击,必须使用最新的安全修复程序持续更新钱包软件。

实施白名单

使用白名单将交易限制在信誉良好的来源。一些钱包或服务允许用户将可以向其钱包发送资金的特定地址列入白名单。

考虑多重签名钱包

需要多个私钥来批准交易的钱包称为多重签名 (multisig) 钱包。这些钱包可以通过要求多个签名来批准交易,从而提供额外的保护。

利用区块链分析工具

为了发现潜在的有害行为,人们可以使用区块链分析工具跟踪和检查传入的交易。向多个地址发送看似微不足道的少量加密货币(灰尘)是一种常见的做法,称为灰尘。分析师可以通过检查这些灰尘交易模式来发现潜在的毒害行为。

带有少量加密货币的未使用交易输出 (UTXO) 通常是灰尘交易的结果。分析师可以通过找到与灰尘交易相关的 UTXO 来找到可能被毒害的地址。

报告疑似攻击

个人应在发生疑似地址中毒攻击时立即做出反应,通过官方支持渠道联系提供其加密钱包的公司并详细说明发生的情况。

此外,如果攻击涉及重大财务损失或恶意意图,他们可以向相关执法或监管机构报告事件,以便进一步调查和采取法律行动。为了降低可能的风险并维护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中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及时报告至关重要。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1
like
share

No Data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