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从币安的发展看加密金融的新趋势
浅蓝加深蓝
浅蓝加深蓝
authIcon
加密先锋
04-08 17:31
Follow

时间:2025年4月8日

活动名称:香港加密金融论坛

主持人:Vito, 创始人

嘉宾:何一,币安联合创始人

 

4月8日,在刚刚举行的香港加密金融论坛(Crypto Finance Forum) 上,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通过线上方式参与炉边对谈,与 创始人 Vito 探讨了币安的发展路径与加密金融的新趋势。

何一首先回应了她近期在社交平台上“高频上线”的原因,她认为创始人必须站在一线,倾听用户声音、感知行业变化。她也坦言,无论是产品打造、社区建设,还是合规沟通,都应回到最核心的一点:“是否为用户解决了真正的问题”。

在分享中,她也对当前市场热门的细分赛道表达了看法:与其盲目追逐概念,不如脚踏实地解决需求;商业模式清晰、用户愿意付费,才能支撑一个Web3项目真正走得长远。

以下为完整对谈实录整理:

开场

Vito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炉边对谈环节。我们非常荣幸请到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女士,来与我们探讨“从币安的发展看加密金融的新趋势”。

关于重返社交平台的原因

Vito
今年以来,特别是农历新年之后,我们观察到一个明显的变化:一姐开始在 X(推特)上高频活跃,与过去几年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些人甚至怀疑是不是代运营。能不能请您聊聊,背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何一
币安的老用户可能知道,我一直自称是“首席客服”。从2017年开始,我就活跃在各类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和用户进行高频互动。这样的互动能让我更敏锐地发现产品的问题和用户的诉求,并及时带回给产品团队。

如今,硅谷流行“Founder Model”——创始人要站在第一线。我觉得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这种模式。只是因为微博被封,导致我一度退出了中文圈的社交媒体。

而英文圈大家知道,过去CZ在网络上非常活跃。现在他卸任后,我们发现币安在中文圈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有些脱节,所以我重回社交媒体“战场”。

另外,我常和管理团队强调,我们服务的对象其实有两类:一是用户,一是员工。外部用户要被听见,内部员工也要被支持。作为管理者,我们要营造一个让员工愿意拼、愿意骄傲地说“我在币安”的氛围。

币安的本质是三件事:第一是做出好产品,第二是服务好用户和员工,第三是做好与监管的沟通。这三点构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高频互动背后的逻辑与挑战

Vito
感谢一姐的分享。那我想追问一下,高频互动带来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有没有在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未来会继续保持这种高频吗?

何一
我当然希望能“复制”出很多个我,让更多员工、高管拥有“首席客服”的意识。如果他们做得比我更好,我才能退下前线。

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进入Web3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走向“多向”,每个人都是信息节点。这带来的问题是信息过载,99.99%的信息可能对你无用,但那0.01%的“真金”又极具价值。

此外,当每个人都是KOL,信息传播在过程中就容易被扭曲、失真,甚至演变为谣言。这些谣言都很荒谬,但你无法花时间一一澄清。

所以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方向感。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负面声音难以避免,但你要能扛得住,也要意识到:这是所有成熟创始人必须面对的“炼狱”。

从阳光普照到Alpha 2.0:背后主线逻辑

Vito
你提到“阳光普照”钱包空投、链上发射Alpha 2.0等多个动作,这背后有统一的战略逻辑吗?想达到怎样的目标?

何一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币安钱包跟行业顶级钱包相比,确实还有差距。当产品力不够强时,我们就要在其他方面多努力,让用户等等我们,我们会做得更好。

归根结底,任何产品都要回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很多人把钱包和交易所分得很清,但实际上用户早就“混用”了这两个服务。

钱包只是钱包的话,那为啥链上钱包用户在做交易,而交易所不能当钱包?我自己就是交易不频繁的用户,我的交易所账户就是我的钱包。

今天很多链上钱包不需要KYC,也不需要反洗钱审核,可以交易上百万个代币;而中心化交易所有更高的合规门槛,只能上线几百个币。这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监管政策下的不同选择。

币安钱包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我们曾经吃过亏,不能在合规上再翻车。这是责任,不是“蠢”。

行业趋势的变化与币安的适应

Vito
所以币安的一系列调整,其实也是对行业趋势变化的反应。你觉得目前整个加密行业发生了哪些本质性变化?

何一
行业确实在变。早些年,加密货币是极客和理想主义者的小圈子。但今天,连最主流的传统金融系统,比如美国政府,都开始接纳它。为什么?因为技术一旦被证明有价值、能提升效率,它就能被主流吸收和利用。

加密ETF就是一个标志,它是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结合的产物。监管也在趋于明朗,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出台具体框架。

另一方面,加密行业本身也从最初的公链、交易所,发展出了更广泛的应用层,比如稳定币跨境支付、DeFi、甚至DePIN等场景,已经拥有实际使用价值。

这就像硅谷从60年代的嬉皮士,到今天成为技术中坚。Web3也是一样,早期叛逆,但终将成熟,最终服务大众。

不纠结赛道,回归用户需求

Vito
那你怎么看现在各种“赛道”——DeFi、RWA、DePIN等等?你更看好哪个方向?

何一
我觉得比起“看好哪个赛道”,更该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产品付费?

很多Web3创业项目的问题是:没有商业模式,说得深奥但用户听不懂,用数据刷一波上交易所就结束了。这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不能只是追逐概念。你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用户规模多大?这个产品有没有刚需?这才是真问题。

我也不喜欢“Web2 vs Web3”这种标签化区分。本质上,人性是相通的,生意也是通的。不管你用不用区块链,只要你能做出真正有用、愿意回馈社区的产品,就值得尊敬。

成功的公司都有几个共通点:

  1. 天时:站对时代风口;
  2. 地利:你擅长的事有没有做对;
  3. 人和:有没有一支靠谱的团队;
  4. 极致意志力:能不能扛住所有的难。

你看英伟达、特斯拉,甚至币安,很多时候都是“死里逃生”,但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坚持了一步,才活下来了。

结语

Vito
感谢一姐精彩的分享!今天时间有限,但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大家还想进一步关注一姐的动态,欢迎关注她的推特,也欢迎继续关注。再次感谢一姐,也谢谢在场的各位!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1
collection2
like2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