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知名风投机构A16Z:稳定币的颠覆性机会
数藏元宇宙
数藏元宇宙
authIcon
打狗大师
Follow

来源 / A16ZCrypto    编辑 / far@Centreless 编译 / Centreless    X(Twitter) @Tocentreless

支付行业的背景

支付行业的规模难以想象。2023年,全球支付行业处理了3.4万亿笔交易,交易总金额高达惊人的1.8千万亿(quadrillion)美元,创造了2.4万亿美元的收入。仅在美国,信用卡支付就达到了5.6万亿美元,借记卡支付也达到了4.4万亿美元。

尽管支付行业无处不在且规模庞大,但支付解决方案依然昂贵且复杂,虽然支付应用常常将这一体验从消费者面前屏蔽开。例如,Venmo 是一款点对点支付应用,前端看起来简单易用,但其后端隐藏着复杂的银行集成、借记卡处理机制以及无数合规要求。进一步增加复杂性的,是支付方案之间往往是层层叠加构建的,人们仍在使用各种支付轨道,包括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点对点支付应用、ACH(自动清算所)、支票等。

衡量支付产品的四个主要维度是:及时性、成本、可靠性和便利性。

稳定币的介入点

稳定币之所以能撬动支付行业,正是因为它从现有支付解决方案失败的地方切入:成本高、可用性低或摩擦大。同时,在那些支付方案所捆绑的其他服务(如身份验证、信贷、合规、反欺诈保护和银行集成)并不必要的场景中,稳定币也更具优势。

以汇款为例,它往往出于无奈而发生。许多汇款用户属于“银行服务不足”人群,使用的是高度碎片化的金融服务。因此,这些用户对传统支付与银行服务之间的集成并不感到有多大价值。而稳定币支付具备即时结算、低成本、无中介等结构性优势,对所有支付用户或构建者都具有吸引力。毕竟,用稳定币从美国汇200美元到哥伦比亚,成本不到0.01美元;而传统通道的费用是12.13美元。(汇款用户无论成本如何都必须汇款,但他们能从更低的费用中大大受益。)

国际企业支付,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中的小企业,也同样面临高费用、处理时间长和银行支持薄弱等问题。例如,墨西哥的一家服装制造商向越南的纺织厂付款,这笔交易通常会涉及四个或更多中介机构——本地银行、外汇服务、对应银行,再到对方国家的外汇服务和本地银行。每一个中介都会抽成,并带来失败风险。

幸运的是,这类交易往往发生在合作关系明确的双方之间,而且是重复进行的。借助稳定币,墨西哥的付款方和越南的收款方可以尝试绕过那些缓慢、官僚、昂贵的中介。他们可能需要在本地寻找上下车的通道以及适配的流程,但最终,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快捷、更便宜、更可控的支付体验。

小额交易——尤其是那些低欺诈风险的线下交易,例如在餐馆、咖啡店或街角小店的消费——同样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机会。由于利润率本就不高,这类商家对成本非常敏感,因此支付方案中哪怕是每笔15美分的手续费,也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实质影响。

每当顾客花2美元买一杯咖啡,咖啡店实际只能拿到1.70到1.80美元左右,近15%的费用被支付公司抽走——仅仅是为了完成这笔交易。而信用卡在这种场景下只是提供了“便利”: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并不需要那些高费率所包含的附加功能。消费者并不需要防欺诈保护(他们刚刚被递了一杯咖啡),也不需要贷款(咖啡才2美元)。而咖啡店在合规和银行集成方面的需求也非常有限(很多咖啡店使用的是餐饮管理系统,甚至完全不使用)。因此,如果有一种便宜、可靠的替代方案,可以预见,这些商家会积极采用。

稳定币:无需中介的支付方式

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和全球流动。那么,为什么转账仍然如此困难和昂贵?

早期的互联网曾承诺一个人人都能无需许可地发布、构建或交易的未来。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等协议是开放且中立的,它们引发了一场创意、创新与创业的爆发。但在某个节点,我们偏离了方向。

如今的全球金融体系更像是一张企业网络的拼图:集中、封闭且榨取性强。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卢布·戈德堡机器”,包括销售点、支付处理商、收单行、发卡行、本地银行、中介银行、外汇机构、卡组织等等——每个环节都抽成、拖慢速度、施加限制。这些网络实际上向商业征收了不必要的“税”,也压制了创新,将本应中立的金融“管道”变成了高摩擦的瓶颈。

稳定币——即锚定美元等稳定资产的加密货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一次重启的机会,将互联网最初的愿景带入货币世界。

稳定币的颠覆性机会

当下的支付架构并非为互联网而设计,它源自一个遍布中介的世界(这些中介原本用于管理本地合作、欺诈防范和运营)。即便在今天,国际汇款的费用仍高达10%——2024年9月,一笔200美元的汇款平均费用为6.62%。这不仅仅是摩擦,更是对世界上最贫困工人的一种“累退税”。我们所继承的系统缓慢、不透明且排他,使数十亿人无法充分接入或完全被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传统支付体系的低效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稳定币可以极大改善这种状况。比如,从墨西哥到越南的B2B支付需耗时3至7天,成本为每1000美元14至150美元不等,中间可能要经过五个环节,每一环都抽成。稳定币可以绕过传统系统,如国际SWIFT网络及其清算和结算流程,使这类交易几乎免费、即时完成。

这并不是理论,它已经在现实中发生。比如,SpaceX 正在使用稳定币管理企业财务,包括从货币动荡国家(如阿根廷、尼日利亚)汇回资金。另有公司如 ScaleAI,则通过稳定币向全球劳动力快速、低成本发薪。而在B2C领域,Stripe 是首个大规模支持加密支付的服务商,目前其结账手续费为1.5%,仅为传统收费的一半。这对某些行业而言是极大利好。a16z crypto 的 Sam Broner 指出,对利润极低的行业(如超市)而言,1.5%的改善可能意味着净利润翻倍。(而在区块链竞争市场中,交易费用预期还会继续下降。)

不同于旧有、各自孤立的金融架构,稳定币天生即具全球性。它们运行在区块链上——开放、可编程的网络,任何人都可在其上构建应用。无需与多个国家的银行逐一谈判,只需接入网络即可。人们已经开始认知到其优势: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达到了15.6万亿美元,与Visa几乎持平。虽然这一数字主要代表的是金融流而非零售支付,但其规模已预示着我们正站在金融基础设施转变的门槛上,不再需要“用胶带粘补20世纪系统”。

我们可以从零构建全新架构,一个真正原生于互联网的架构——正如 Stripe 所说,“金融服务领域的常温超导体”,实现的是无损的价值传输,而非无损的能量传输。

金融的 WhatsApp 时刻

稳定币是我们首次真正有机会对货币进行类似“电子邮件革新”的技术重塑——让它开放、即时、无国界。

回想短信的发展。在 WhatsApp 出现前,跨境发短信要付每条30美分,而且即便如此也未必能顺利送达。直到互联网原生的消息服务出现——即时、全球、免费。如今的支付,就像2008年的短信:被国界割裂,被中介盘剥,被人为设限。

稳定币提供了一种从零开始的清洁替代。无需拼接笨拙、昂贵、过时的系统,稳定币可直接运行在全球区块链之上。这些系统可编程、可组合,并为跨境扩展而设计。如今,稳定币已经大幅降低了汇款成本:用传统方式从美国汇200美元到哥伦比亚需花费12.13美元,而使用稳定币仅需0.01美元。(将稳定币兑换为本地货币的费用从5%不等至0%,并因竞争而持续下降。)

就像 WhatsApp 颠覆了昂贵的国际电话,区块链支付和稳定币正在改变全球转账方式。

监管:从障碍到突破

人们常把监管看作阻力,但明智的立法恰恰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为稳定币和加密市场建立清晰的规则框架,能真正推动这些技术从实验走向主流。多年来,去中心化金融(DeFi)陷于“自娱自乐”的加密封闭循环,不是因为工具没用,而是因为监管极难与传统金融体系对接。

现在情况正在改变。政策制定者正在制定规则,以识别和监管稳定币,既保护消费者,又保持美国竞争力并鼓励创新。明智的监管,例如区分“网络通证”和“证券通证”的框架,可以防止不良行为者,同时为合规建设者提供明确方向。事实上,一项即将出炉的法案可能为稳定币更广泛的接纳和融入全球金融系统铺平道路(本文撰写时,美国国会正在进行细节磋商)。

建立全民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

传统金融基于私有封闭网络,但互联网已向我们展示开放协议的力量——如TCP/IP和电子邮件,推动了全球协作与创新。

区块链是互联网原生的金融层,它将公共协议的可组合性与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结合起来,具备中立性、可审计性和可编程性。叠加稳定币后,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货币基础设施”。

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公共高速公路系统:私营公司仍可造车、做生意、建服务区,但道路本身是中立的、向所有人开放的。

区块链和稳定币不仅是在降低费用,它们正在催生全新类别的软件服务:

  • 机器间的程序化支付:想象由AI驱动的市场自动交易算力和服务;

  • 媒体、音乐、AI作品的微支付:设定预算和规则,让“智能钱包”自动分发报酬;

  • 透明支付和审计追踪:让政府支出变得可追溯;

  • 无中介的全球商业:几乎零成本完成国际交易——实际上,这已经在发生。

稳定币与区块链的时代已经到来: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旺盛、政治意愿强烈,使得这一切成为现实。今年国会可能通过稳定币法案,监管机构也在制定将风险与监管对应的新框架。正如早期互联网创业公司在摆脱电信公司或版权律师的打压后迎来爆发,加密领域也正准备从金融试验跃升为基础设施骨干,稳定币将在其中领航。

我们无需修补旧系统,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新系统。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