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软银和Tether联合背后:美元霸权以BTC重构全球金融
 威尔硅谷
威尔硅谷
authIcon
加密先锋
Follow

按:2025年4月23日,美国商务部长Howard Lutnick之子负责的Cantor Fitzgerald宣布与软银、Tether和Bitfinex合作成立一家名为21 Capital的新公司。

根据21 Capital提交给美国SEC的文件,该公司拟以35亿美元的BTC(4.2万枚)储备启动,其中Tether将出资20.5亿美元的BTC(24153枚),软银出资8.91亿美元的BTC(10,500枚)和 Bitfinex出资5.94亿美元的BTC(约7,000枚)。每枚BTC估值约8.5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Tether和Bitfinex 归同一家母公司所有,拥有相同的实控人。

针对Cantor Fitzgerald与软银和Tether的最新合作,Bitwise Alpha策略负责人Jeff Park发文锐评它们的合作。他表示,这是很多人不注意的最大新闻,它们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加密货币,不仅仅是宏观经济,而是一场以比特币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全面重新设计。他认为日本“失去的几十年”诞生了软银,美元霸权诞生了Tether。如今,全球金融领域这两股力量正在联合起来。

以下为Jeff Park锐评全文: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一直努力想要摆脱经济停滞的困境。作为应对措施,政策制定者推行了现代历史上最为激进的超低利率政策之一,旨在刺激国内投资,重振经济增长。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在国内引发经济复苏,反而催生了一个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扭曲引擎:“全球套息交易”

先介绍一下背景,这种全球套息交易体系是一种金融抑制形式。在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中,结构性的低利率促使资本流向国外,以寻求更高的收益。廉价的日元流入美国国债市场、新兴市场以及投机性的科技创业项目,营造出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假象,同时却在悄然加剧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再是一个自然的经济增长引擎,而更像是一个非自然的全球金融机构 —— 依赖外部资产增值,而其国内生产力却逐渐萎缩,货币也不断贬值。

因此,要理解软银的崛起,就要将其视为这一体系的必然产物。软银从受抑制的货币环境中获取资金,进行金融套利,并以极高的杠杆率将资金投入全球高增长、高风险领域,这其中多少带有一些孤注一掷的意味。从技术层面看,软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它的运作更像是一个 “事实上的主权财富基金”,背后有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和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等与国家相关的实体支持,并且在战略产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史上看,孙正义身上带有准民族主义的色彩,这表明这不仅仅关乎投资回报,还关乎在指数级科技时代重新点燃日本(及其合作伙伴)的竞争精神,同时对抗金融抑制。

因为在全球体系的另一端是美国,它长期以来享受着所谓的 “过分特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借款,同时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和制裁等手段控制美元的流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是金融抑制,而对美元发行国美国来说则是特权。然而,美国对 “过分特权” 的滥用并没有逃过国际社会的眼睛(最严重的例子是 2022 年美国冻结了俄罗斯的央行储备)。

现在说说Tether,Tether是加密时代非官方的 “eurodollar” (注:指储蓄在美国境外、不受美联储监管的离岸美元)制造机Tether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运作,充当着影子中央银行的角色,在不受美国监管约束的情况下输出数字美元,以满足全球需求。就像二战后伦敦的eurodollar市场一样,Tether让海外参与者能够获取美元,同时悄然获取利差收益。如果说金融抑制是公众的负担,那么Tether就是国际社会所需要的私人漏洞。

在这样的背景下,软银和Tether通过Cantor Fitzgerald达成的新兴合作标志着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与金融转折点。软银和Tether这两个实体是由美元霸权塑造出的镜像:一个是美元武器化的受益者,在监管灰色地带创造出合成美元;另一个则是美元武器化的产物,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停滞,不得不采取顺从但过度的杠杆策略。

随着贸易战将日本从长期的沉睡中唤醒,这种变革性的合作如今正在融合。如果软银能够利用Tether以全球最低的融资成本在不受审查控制的情况下转移美元的能力,作为美国最大的主权债权国,它有可能从内部重新设计全球金融体系。这将不仅仅是资金配置,而是一次全面的体系设计 —— 以比特币为核心,而这只有日本能够做到。

有了Tether作为合作伙伴,软银或许最终能够扭转局面,就像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可能会说的那样:最绝望的往往也是最勇敢的

对于长期陷入对外依赖惯性的日本来说,这是其在加密领域做出最具战略意义举措的难得机遇。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